用筆墨光影書寫光榮與夢想
   ——第24屆中國新聞獎和第13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側記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周瑋、薑瀟)11月7日,在京舉行的第24屆中國新聞獎和第13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上,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者、20位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以及從事新聞採編工作30年以上的資深新聞工作者代表上臺接受褒獎與祝賀。在第15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全國逾百萬新聞從業者共享榮光。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任務,中國的新聞人秉持清醒的歷史自覺和責任擔當,吹響改革新徵程的進軍號,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恪守職業道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推動者、引領者。
      擔當:匯聚改革共識凝聚發展力量
      一批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出台,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改革總體部署全面展開,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和瞭望者,新聞人拿起筆、鏡頭、話筒並運用各種新媒體手段,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持續深入地宣傳改革部署,推動改革精神入耳、入腦、入心,進一步匯聚改革共識、凝聚發展力量。
      新聞工齡32年的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主任皮樹義策劃“春天中國”系列報道及“全面深化改革五篇述評”,分析改革難題、展望改革前景,網上跟帖幾十萬。法制日報社浙江記者站站長陳東升以《法治中國看浙江》等報道,為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記者也是戰士。為履行職責而身陷危難時,新聞人的職業精神中升騰起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從海拔5200米雪山險境,到冰冷的松花江畔百裡抗洪;從挺進小湯山報道抗擊SARS病毒,到徒步深入汶川地震核心地帶,有新聞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中新社攝影部高級記者賈國榮兩次奔赴汶川地震災區,用鏡頭記錄感動人間的無疆大愛;從業41年的解放軍報社畫報部主任記者李靖,冒著炮火穿越南疆戰場“百米生死線”、墨脫採訪徒步500公里……
      創新:努力推動媒體融合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理念、實現路徑、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對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瞭我們黨主動適應媒體發展趨勢和應對時代挑戰的高度自覺。
      “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新聞人更要在探索創新轉型之路上勇敢前行,努力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截至10月底,以“新華社發佈”為龍頭的“黨政企客戶端”已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覆蓋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縣級行政單位。
      煙臺廣播電視臺副台長、膠東在線網站總編輯鄧兆安繼創辦《網上民聲》欄目首開中國網絡問政先河後,連續策劃推出《愛心無限》《網上問法》等欄目,形成互聯網界獨樹一幟的系列品牌。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推動“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和獨立客戶端出爐,並全力打造媒體新樣態。
      在第2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中國經濟網網絡評論《限制“公款消費”本質是制約權力尋租》獲特別獎。這是2012年中國新聞獎設立網絡特別獎以來,網絡作品首次獲評該獎項。在本屆中國新聞獎中,共有17件網絡作品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本色:將核心價值觀更深更廣傳播於社會與人心
      新聞人牢記,以核心價值觀彰顯的理想信念、人文情懷為觀察社會、瞭解社會、反映社會的基點,將核心價值觀更深更廣地傳播於社會與人心,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秉承“腳板底下出新聞”這一理念,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向澤映30年如一日緊接地氣,以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長期自覺和堅守,記錄了一方熱土翻天覆地的農村改革歷程,發表了上百萬字的實錄體報道,他的“行走新聞”浸潤著泥土的芳香。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情進行採訪,我們的作品才能撥動觀眾心弦。”寧波廣播電視集團高級記者周洋文為了群眾利益,從不妥協。對於群眾深惡痛絕的假、醜、惡現象,她敢於碰硬,勇於揭露;註意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堅持深入調查,用事實說話,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為此,她全然不顧有時遭遇的責難、謾罵甚至威脅。
      “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新聞前輩範長江的話,激勵每一個新聞人昂首闊步投身大時代、謳歌大時代。   (原標題:第24屆中國新聞獎和第13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側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02cfxj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